第(1/3)页
这一次就不同了,他作为文臣封爵的地位已经稳固,此番不过是简单晋爵,哪怕是一下子晋到最高的公爵爵位,也不必再行辞让。因此,高务实平静地选择了领旨谢恩。
不过事情到此并不算完,这道诏书真正的重点在于说明了给高务实晋爵的理由,而对于“晋封高务实为靖国公”之后的事情并未说明,所以在场众官都知道,接下去必然还有一道圣旨来明确其他重要事项。
什么事项呢?这就要说说大明朝的爵位制度了。
大明朝的爵位按照身份分为两大类,一类是宗室爵位,一类是功臣外戚爵位。
宗室爵位较为复杂,按照亲疏远近分为亲王(含世子、世孙)、郡王(含世子、长孙)、镇国将军、辅国将军、奉国将军、镇国中尉、辅国中尉、奉国中尉等。不过,由于宗室爵位与当前事件无关,此番不多介绍,主要说说功臣外戚的爵位。
功臣外戚爵位相对简单,只有公、侯、伯三个等级,不过它也有稍微复杂的一面,即功臣爵位的封号又分四等。
明制,封爵必须是有辅佐社稷之功,或者是重大军功。所封爵位的封号,必须由皇帝下诏降旨。
大明的爵位本来一开始也跟之前各代一样,大抵分为公侯伯子男。但后来为了体现爵位的珍稀与尊贵,却又把子爵、男爵去掉,只留下公、侯、伯三个等级。
高务实当年封爵南宁候之所以比较震撼,一来是因为他属于文官封爵,除了开国时期之外实属罕见,二来则是因为他跳过了伯爵一级,直接上来就是一个侯爵。即便他的功劳在当时来看也确实配得上侯爵,但因为极其罕有,难免让人吃惊。
接下来就是重点了:功臣封爵会发给铁券,铁券上要表明功臣的基本身份、基本封号。所谓身份,主要是区分文臣还是武臣,武臣的铁券上通常写为“xxxx宣力武臣”,文臣则写为“xxxx守正文臣”。
铁券上面还要写明封号,而封号又分四个等级:第一等是跟着朱元璋起兵开国的元勋,称为“开国辅运推诚”;第二等是跟着朱棣靖难有功的,称为“奉天靖难推诚”;第三等、第四等则分别称为“奉天翊运推诚”和“奉天翊卫推诚”。
至于是否能够承袭,那就要看有没有“诰券”,这是朝廷给的世袭凭证。诰券一式两份,一份给功臣(受封爵位之人),另一份存档在内廷。
如果功臣去世,家中子孙要袭封,就得把诰券拿出来,然后由吏部负责核对勘验功过,决定是否袭封或者除封。
至于外戚的爵位,一开始都是世袭的,但到了嘉靖初年,嘉靖帝废除了外戚爵位世袭的制度——除非皇帝有恩旨。
说回高务实这儿。原本众官都已经知道他此番极大概率会晋爵,大家对此也已经脱敏,不怎么乐意在这件事上自讨没趣——皇帝都说到那个份上了,你还跳出来叽叽歪歪,真就为了所谓直臣名头连日子都不过了么?
别把“忠直敢谏”想得那么清高,大家“忠直敢谏”也是有前提的:一来皇帝通常不会因为谏言杀人,实在被杀那就是运气不好——比如你在嘉靖朝干这事,吃庭杖吃到死的那确实有一些,可嘉靖真这么干了之后,群臣不也就老实多了吗?
要知道,即便是海瑞,他上《治安疏》的时候嘉靖都已经快死了,脾气比过去好了不知多少,而海瑞依然做好了赴死的准备。
二来谏言者即便被贬,也往往能被同派系的同僚捞回来,无非吃苦的时间是长是短罢了。拼得吃点苦头,捞一个直臣名声动天下,这其实是个大有赚头的买卖,所以才有人肯做。可是这里有个明确的前提:能捞回来。
现在的朝廷是什么情况?高务实权柄稳固,实学派日益强势,而心学派在赵志皋认怂之后,最后的大佬沈一贯都只能“惹不起躲得起”,跑去给皇帝幸南京打前站去了,谁强谁弱还要明说?
而此时大家忽然反应过来了另一件事,也就是日前在曲阜时,为什么皇帝突然拿方从哲的奏疏说事,毫无征兆地猛抽了心学派一个大嘴巴子。
现在破案了,原来皇帝这么做的意思就是对心学派官员喊话:你们心学派最近小心点,别在朕给元辅晋爵时唱反调,否则你们就等着看吧,看朕抽不抽得死你们。
看明白了这件事,心学派果然异常低调,没有任何人站出来反对高务实的晋爵。不过大家还是在某件事上继续观望:第三等还是第四等呢?
换句话说,高务实这个靖国公的“前缀”,究竟是“奉天翊运推诚”还是“奉天翊卫推诚”呢?
按照大家的一般理解,由于“开国辅运推诚”和“奉天靖难推诚”属于“过期不候”的历史遗物,实际上能够区别身份高低的就只剩“翊运”还是“翊卫”这一字之差了,而高务实如今尚不足四旬年纪,为了避免万一将来他再有什么大功……
第(1/3)页